文章搜索:
   
   您现在的位置  演讲网 >> 演讲技能 >> 辩论赛场  正文   代写各类演讲稿 求稿热线:13220535006 今天是:  
询问在论辩中的运用
[发布时间:2007/7/13 10:50:56   作者:黑龙江 白晓旭    转贴自:演讲与口才杂志    点击数:1913    文章录入: ] 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有人认为,论辩时的提问,从语调到句式,都该是火力愈猛愈好,口气愈强愈佳,似乎只有这样,自己的论辩才有攻击力和杀伤力。其实,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的确,强硬有力的质问、反问和追问,有时确能使对方难于招架;不过,那态度温和、语言舒缓的询问也不可忽视。事实上,只要时机得当、方式得当、内容与措词得当,询问也可能变成一颗颗软钉子,在论辩中起到绵里藏针、以柔克刚的特殊作用。

    一、

       另生枝节,问出破绽,乘胜追击谁都希望自己的论辩能做到攻势凌厉,势如破竹;然而欲破其“竹”,就必先找到对方的破绽,方能抓住先机,撕开口子,进而乘胜追击,直捣敌“巢”。这里,破“竹”的第一刀,最好是在窥察到对方薄弱环节之后,在其枝节问题上,以询问的方式“砍”下去,就可以收到突然袭击的效果。在一次题为“联合国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”的论辩中,甲方队员突然向乙方队员“询问”:“请问,联合国究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?”谁知乙方队员竟愣住了,一时答不上来。一个枝节性的、常识性的问题对方居然支支吾吾,甲方由此窥探到了对方的虚弱处,于是立即由此撕开口子,乘胜追击道:“对方辩友连联合国的生辰八字都没搞清楚,怎么能够断定联合国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?”询问“砍”开裂缝之后,一下子被紧跟上的反问扩大成决口,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。

      二、

     巧抓尾巴,问出老底,趁机撤离论辩中,尽管自己处于守势,只要沉住气,也是可能抓住对方辫子的。有一对夫妇到市场上挑选了一袋“库尔勒香梨”,就在付钱的一刹那,丈夫发现那袋子底部的梨大都已腐烂了,于是提出退货。岂知那水果商贩全然不理睬,反而强调自己的库尔勒香梨是正宗货。妻子见状,便对商贩声明不要这梨了。这时,商贩霍地站起来,大声嚷道:“想走?没那么便宜!这库尔勒香梨称好了你就别想溜!”商贩愈嚷愈厉害,引来大批围观者。就在双方坚持的时候,那妻子灵机一动,问道:“请你说说库尔勒在什么地方?你又没去过库尔勒,你用什么证明这梨子是正宗货呢?”那商贩愣住了,一时间无言以对。“不是正宗的,谁买?”那丈夫一边应和,一边拉着妻子匆匆离开了市场。这对夫妇在对方的无理面前,一时处于守势,但他们沉着冷静,巧妙地抓住了“库尔勒”这个辫子,以正宗与否去询问对方,态度不卑不亢,语调不疾不徐,却在无形中为自己撑起了一柄安全撤离的保护伞。在突如其来的询问面前,对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,没有反应过来,自己在询问的“烟幕”下迅速撤离了。

   三、

       旁敲侧击,问出谜底,摊牌攻心面对错综而棘手的论辩内容,有时不妨采用出其不意的方式从侧面迂回、佯攻,这就需要运用旁敲侧击的询问方式了。一个腐败分子在第一次审讯时,交待了某次受贿十多万元;第二次审讯时,他却翻供了,先说这十多万已退给行贿人,后又说已同办公室几个人一起分掉。审讯人从他的前言不搭后语的谬误中,看出他是想借抵赖来减轻罪责。这位法官略一沉吟,随即漫不经心似的问:“跟你同一监牢的是谁?”对方乍一听,摸不着头脑了,答:“是范某某。”法官趁机出击了:“你知道吗?范某某是死刑犯,根本没指望了。而你呢,跟他完全不同,他的话你怎么能听?从预审时的态度来看,你一直是有罪认罪,本属可以从轻发落之列;如果你一定要听别人的指示去翻供,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!”对方心灵受到震动了,沉默有顷,便一古脑儿承认自己翻供是听了范某某的蛊惑。这位法官面对扑朔迷离的“翻供”局面,并未就事论事、声色俱厉地责问,而是采取调换角度,旁敲侧击的方式,从表面上轻描淡写的随意询问中入手,然后,以不疾不徐又不失严威的言谈交底摊牌,最终迫其承认了编造的谜底。

        四、

        声东击西,问出蹊跷,真相大白一般说来,询问的妙处在于随和、自然,不过,如果能在提问对象与方式上有所变化,它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。通常说来,这种询问问的是乙,针对的却是甲;问的是问题B,针对的却是问题A。一日,列车到达上海站,在检票口,检票员发现一妇女携一男孩,而小男孩却没票,便要求补票。那妇女却说:“这小孩刚进站,是来接我的。站台票给他弄丢了!”那检票员觉得蹊跷,怎样才能问出真相呢?忽然,他蹲下身,对小男孩亲切地发问了:“小朋友,今天午餐你是在哪儿吃的,都吃了些什么呢?”那小男孩脱口回答说:“我在火车上吃的盒饭,里边有鸡、有粉条……”短短两句询问,便问出了事情真相,对方无法再狡辩了。这种询问的关键是声东击西,突然改变了论辩对象,表面关注的是另一个人的另一问题,实际上却万变不离其宗,目标依然对准论题和论辩对手,因此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
       五、

       转移视线,问出机趣,类比暗示生活中,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或诘难,一两句话难于辩明的问题。这时候,力攻不行,不妨采用类比性的询问,在吸引对方注意后,再将询问中的要害点明,从而达到论辩的目的。特型演员古月在一次演出后被记者“围困”。其中一名外国记者问他:“既然‘文革’给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,这难道不影响你饰演的毛泽东的形象吗?”古月并未直接回答记者,他沉吟少顷,忽然向对方询问起来:“你觉得米洛的维纳斯雕像美吗?”那记者不加思索地回答:“当然美。”古月进一步询问:“维纳斯断了胳膊,还称得上美吗?”记者觉得奇怪了,回答:“那并不影响维纳斯的整体美呀!”古月点头说:“对了,这就是我的回答。”显然,若真要辩明“文革”和毛泽东的关系,那实在是一篇大文章;若实打实地分析论证,只能是费力不讨好。古月的聪明处在于,他巧妙地转移视线,另起炉灶,并且以十分随和的询问方式提出另一个话题。事实上从询问的内容上看,不过是一种类比方式而已;然而由此角度出发,却暗示了自己的看法,十分巧妙而富于机趣,而且使对方处于不可辩驳的境地之中。

六、

       智创话题,问出苦衷,隐喻实情事实上,一般人所争论的问题,常常是模棱两可、见仁见智的,或者是难于准确度量、分清青红皂白的,这时候,要使自己的话有说服力,如其侃侃而谈、细论短长,莫如巧设话题,循循提问,将论据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。汉高祖刘邦给萧何封侯之后,一些战将很不服气,有的说,自己的战功是拼杀来的,而萧何只是耍耍嘴皮子、笔杆子而已。刘邦听说后,召来那些议论者,一开场便是一句平和的询问:“请问诸位,你们见过打猎的吗?”将领们一怔,不约而同地回答:“见过。”刘邦这才娓娓道来:“见过便好。你们一定注意到了,撒腿猛追,逮住野兽的是猎犬,而指挥它的是猎人。说句笑话,诸位只能逮住野兽,所立的不过是猎犬之功;萧丞相等立的是猎人之功呀!大家想一想,猎犬之功能够同猎人之功相比吗?”刘邦用的不是生硬的驳斥,而是一个自然的询问,既奇崛又温和,却为后边的比喻论证作了铺垫。

   七、

       层层剥笋,问出深意,直指要害

  论辩中,由此及彼,层层递进,无疑是一种逻辑缜密的说理形式。在这样的论述之中,若杂以自然、亲切的询问,就更容易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牵着鼻子走,最终直指要害,收到以柔克刚的效果。古代雄辩家孟子指斥国困民穷的责任在国君,便采用了这种层层剥笋加询问的方式,中肯而又温和地指出了要害。开始时他对齐宣王说:“你有个臣子到楚国去了,妻儿托友人照料,可他回齐国后才发现妻儿挨冻受饿已多日。请问君王,对于这样的朋友,你该怎样去对待他呢?”齐宣王毫不迟疑地说:“那就同他断交。”孟子再次提问:“如果管理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,又该怎么去处理呢?”齐宣王说:“罢他的官!”孟子最后问:“如果一个国家没搞好,那又该怎么办呢?”齐宣王张口结舌,无言以对。这里,孟子毫无咄咄逼人的口气,却以层层剥笋,步步紧逼的策略,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;虽然使用了紧逼式的询问,却显得通达、随和,直到最后露出真意,此时已逼得对方无路可遁了,因而收到了很好的论辩效果。真可谓:此间藏深意,欲辩已无言。

    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:13220535006

  • 上一篇文章: 归谬法能为论辩添魅力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怎样确定克敌制胜的论辩底线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• 领导干部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心…[2468]

  • 大学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…[2888]

  • 反腐倡廉格言警句-反腐倡廉名言…[2654]

  • 十八届三中全会观后感最新范文…[2162]

  • 2013年最新大学生反腐倡廉征文…[3183]

  • 大学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…[2888]

  • 竞聘一对一辅导受欢迎[50996]

  • 竞聘选择我们的理由[60915]

  • 求稿问答[18199]

  • 竞聘演讲需提供的材料[54367]

  • “投其所好”,看你怎么踢这个…[2377]

  • 把“球”踢还给对方的类比论辩…[2518]

  • 侧面突破:论辩取胜的捷径[2280]

  • 归谬反驳: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…[3524]

  • 面对刁难,沉着应变——论辩中…[2483]

  •     没有任何评论

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© 2004-2010 演讲网 在线QQ:316327876    
    页面执行时间:546.875毫秒